咖啡的味道 用數字說!成大微生物研究團隊建立「咖啡評鑑系統」 定位台灣咖啡風味、加值黑金產業

「這款咖啡沖煮好入口時,會帶有些微泥礦味的威士忌;溫度稍退後,中溫部份,則有著黑加侖漿果香,會在鼻腔裡展現。」

進入秋冬,氣溫稍降,是咖啡香氣最能上揚、發揮各種氣味的時節。能像上段那樣,分辨出咖啡多元風味、複雜層次的差別與介紹,是咖啡師在追求專業路上,必要的練習。

不管是資深咖啡師、剛入行的咖啡從業人員,或是消費者而言,若從來就不知道黑加侖、泥土味的威士忌,只要聞不到、喝不出來,總會讓人少了些信心,甚至對咖啡及咖啡師產生質疑。

大街小巷,咖啡充斥在超市、林立的咖啡餐館裡,儼然已是國民飲品。

當我們在台灣點咖啡、買咖啡,第一時間想到的除了美式、拿鐵或摩卡,豆子來源不外乎是衣索比亞、哥倫比亞,卻很少會在台灣或是出國時,想要喝一杯台灣咖啡。

Continue reading 咖啡的味道 用數字說!成大微生物研究團隊建立「咖啡評鑑系統」 定位台灣咖啡風味、加值黑金產業

台灣咖啡為何不受消費者喜愛?如何科學化助攻台灣咖啡打進市場、並發展永續產銷鏈?

根據國際咖啡組織(ICO)2021 年統計,台灣全年消費咖啡總數共 28.5 億杯,平均 1 年內每人約喝 122 杯,自 2018 年起每年更增加 1.6% 以上。依據農業部數據,近幾年台灣國產咖啡產量大約為 700-1100 公噸,反觀財政部關務署 2022 年統計數據,2022 年咖啡豆進口量約 4.3 萬公噸,國內產量遠遠不足國人所需,因此主要仰賴來自巴西、衣索比亞、哥倫比亞及印尼等海外咖啡產地。

人手一杯的咖啡經濟,曾捲起國內的產地咖啡、咖啡職人與精品咖啡品牌浪潮,從雲林、嘉義、台南到屏東,都有各地出產的咖啡品牌。

自產自銷的永續優勢為運輸里程短、碳足跡更少,本應受到本土消費者關注,台灣咖啡產量卻非常有限,除了受到耕種面積影響,不夠突出的風味與過高的價格,也是導致在地消費意願不高的原因。

Continue reading 台灣咖啡為何不受消費者喜愛?如何科學化助攻台灣咖啡打進市場、並發展永續產銷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