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找一位營養師來管我吃什麼?

為什麼要找一位營養師來管我吃什麼?

我和許多人一樣,從沒想過付錢找人教我們怎麼吃飯、吃點心、喝飲料,媽媽管得還不夠多嗎?而且在YouTube、臉書、社團、IG、TikTok或Google搜一下貼文或影片,就有許多免費知識分享,包括減醣減重的討論、指導文,多的是一堆衛教內容,看久了也就知道,有時,就是「要不要」的自制力而已。

以上,都是我曾經想過的事情,而更何況該去哪裡尋找適合自己的營養師,會不會被騙,要花多少錢、會不會有效?

受益於網路和社群龐大的資訊量,讓許多人也有了基礎飲食觀念,逐漸想要追求各種飲食法的大多都是以瘦身、減重為主的目的,例如有不少人試了168飲食法後瘦身有成,從阿金飲食法(Atkins Diet)、生酮飲食,每天吃香蕉、蘋果、防彈咖啡、綠拿鐵等,有的人搭配的天衣無縫,卻也有人吃到胃食道逆流、膽結石,變更胖者都有,試到灰心喪志,無限循環。

過去20幾年,我主要是以運動做為控制身材、保持健康的「信奉者」,但身體狀況和期望總是事與願違,雖然結實健壯的外貌成為我的特徵,卻也從來不是我想要的樣子,或者說,我只是堅持不斷跑步、騎腳踏車、健身、游泳,狀況佳時就堅持不懈,當某部位開始痛的時候,就換另外一種運動,長期盲目地執行,漸漸損壞了膝蓋、折損了肩膀,而當開始因為不明因素而不斷昏倒時,我就得停掉運動,就像每一扇門窗一個個被關起來,在體力最佳時期,人生進入黑暗期。

我在那黑暗期離開台灣的那兩年,由於不像在台灣時去哪裡就是機車代步,養成了長程走路的習慣,工作和通勤大量的走動,休假時也去健行、爬山,偶爾才加入社區的戶外有氧運動,反而沒有刻意或大量的運動,當時身體再也沒有出現太多狀況。

而在飲食上,也因為大量自己料理,偶爾才罪惡外食,皮膚身心又都好了起來,直到回到台灣,就像回到那個令人惡化的模具裡,工作過度忙碌,一切又回到過去,唯獨不同的是,健檢指數隨著年紀增長,愈來愈紅,而我就算擔心,那樣的生活也仍然如常。

直到去年(2023)年底,健檢的一個數值已達邊際、被醫師宣判要留意另一個慢性病時,我終於聽到身體那大鬧的警鈴聲。

因此我自行執行了快1個月的健康計畫,利用My Fitness Pal應用程式的「Macro」數值變化和「熱量控制」來做攝取份量的建議,Macro主要監測的是醣類、蛋白質和油脂,每餐得輸入吃了什麼,而在1個月不到,我其實就那樣瘦了4到5公斤,老實說,對我當時是有幫助的。

但我自知,這樣每餐紀錄方式撐不了多久,隨時會放棄,我也不確定到底有沒有讓自己吃對東西、是不是適合我的飲食內容,當我回診看報告,唯一那要命的數據仍然沒有進步太多,因此我決定跨出尋找營養師的那一步,但我內心最深處其實害怕的是,未來不久就不能夠感受吃東西的幸福感,不能吃想吃的東西、食之無味,或許這是我活了大半輩子,因為身體出了狀況,心裡卻第一次發出這樣的渴求。

我花了大概1個月時間搜尋與諮詢友人,才找到目前配合的營養師,接下來說明我找了誰、怎麼配合、身體變化、飲食條件、費用等內容,提供給正在尋找相關資訊的讀者,期許大家能找到讓身心舒服的方法。

透過有食科背景、或認識營養師的友人推薦下,在幾次詢問比較之下,我找到了配合的營養師,他是位在高雄的「根式營養」的廖家祥(Regan)

我之前主要搜尋有2種類型的服務,有營養師團隊型和個人營養師,第1種是團隊型的服務,較為知名的就是台北某家和變得很韓系的YouTuber志祺七七有合作過的團隊,以線上課程、諮詢服務搭配每天飲食日記的營養建議。

第2種則是個人營養師,大多是以單次諮詢為主,針對飲食史、疾病史、體型、生活習慣等個人狀況與需求提供營養評估,有的會幫忙設計菜單,有的可以提供一週飲食日記的建議,再進行下一回的諮詢,這就看營養師的收費方式和模式,有的單次諮詢、菜單設計、飲食建議都可能是另外計價,有的則是整合在一起。

而在有專業食科背景的友人建議和提醒下,了解到第1種課程加諮詢的類型普遍收費不低,我縮小搜尋目標,鎖定幾個個人營養師,大多以單次50到60分鐘計費,價格大概落在每次諮詢收費2000元左右(2023年收費價格),後續飲食日記的追蹤和建議,這部份則視他們服務,是否需要額外加購,當然也不能說這樣收費是否最便宜,但已是我能接受的合理費用,心理抓了諮詢6次以內,大概準備也要有12000至15000元左右的預算。

因為平常的訪問工作經驗讓我很有感,見面的訪談還是比電話或線上對談的效果好很多,講話過程中的停頓或插題,都能比較有更快的反應,甚至會產生不同的火花,我知道語音或甚至是視訊的方式很方便,但仍存在著距離感,而有些人則會希望保有點距離,在線上對談一定也能解決問題。

由於攸關個人健康,所以我想要是能夠面對面的對談,和根式營養的營養師Regan的對談模式並不像是在醫院對話,他擅長把說教式的專業內容化為解決問題的建議,他注重我的狀況、需求和擔憂,雖然減重是大多數人的首要條件,但我的目的是未來能夠快樂的吃東西,他都聽進去了,而且說的是人話,而Regan願意接受親自諮詢,協調好公共會面場合,就決定是他了!

Regan管理飲食時,是以輔導和建議角度,而不是指定飲食、也沒有開立菜單,目的是讓我能自己選擇平時習慣且能消費得起的食材,鼓勵發揮創意,不要害怕犯錯,因為他會幫忙盯著,在諮詢後,每餐前都會拍張照片再開吃,這個動作其實不難,只是偶爾會忘記,每天再把當天吃了什麼(照片或文字)一次傳訊息給Regan,當晚或隔日他會再傳訊回覆,提供建議、提醒或鼓勵。

他眼睛可是很尖銳,偷加了什麼醬汁沒有說他都會指出來,因為那有可能就是隱形殺手⋯⋯不過不會有爭鋒相對或是老鷹抓小雞的情形,這也是找營養師必須先有的心理條件,要願意「坦然面對自己」,對話也會很輕鬆,經常也會討論起哪些料理怎麼做的交流,驗證他重視自由發揮的精神,下次諮詢時會再做統一建議和調整。

而有別於使用紀錄軟體,不需要每餐計算熱量,但我必須在他規劃好的熱量之下,吃下足夠的「份量」。藉由衛福部國健署有提供的「食物代換表」,來計算要吃的份數,我會先用電子秤,確認我那餐所需的2份醣類是多少,比如2份的蒸地瓜,總共是110克,大概是一半的大顆地瓜,或是2個小地瓜、一餐200克的蔬菜,大概就是一包全聯的青江菜,一兩次後就不用再秤,只有在前1、 2週需要掌握怎麼「看」,很快就能夠從每餐記錄熱量的動作解放出來。

除了每天提供每餐照片,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拍下自己身形照片、量腰圍,這個只有自己看,由自己比較上一次所拍的照片和測量數據,Regan雖然會觀察體重變化,但因為每個人會因為水份、體況,有的人變化鉅烈,有的人則否,特別是女性在生理期前後,體重因為暫時性的水份增加而增重,唯有詢問我,當看到照片中的視覺變化和腰圍測量有什麼變化,才是最直接,當體重沒變太多但體型明顯變小,那有很大機率就是成功減到脂肪,而非減到肌肉。

體重少了1公斤沒有太大感受,但減了1公斤的肥肉,聽起來就很有感,對吧?

但如果體重明顯下降,身形卻沒有太大變化,就得留意是什麼環節出問題,因為很有可能讓肌肉減少,雖然這個狀況在和營養師配合過程很少會發生。所以Regan很重視讓我好好看自己的體形變化、還有身心感覺,是否感到疲累、睡不著、焦慮等。

我前後諮詢大約4到5次,直到第3次,我才開始加入適度的有氧運動,我選擇的是規律的游泳,且會讓心跳維持15分鐘都要有120~130下的強度,而重訓則是當我快要達到理想體重再加入就好,現在專心在吃東西和有氧運動。也就是說,在前面3次的諮詢期間,我完全只有飲食控制,沒有特別加入運動,而且我必須吃下比以前還要多的東西,大部份是我吃得太撐了,才會一直去走路助消化!

由於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同,營養師是針對我的狀況規劃出足夠量的低脂蛋白質、纖維質量和較低澱份量的組合,也會在理解範圍內,控制油質和糖份,等於我每天要吃至少「2包」超市販售的深綠色葉菜類份量,且要有其他配合的顏色蔬菜來搭配,而且在計算下,讓我吃到足夠份量的白魚、肉類或黃豆類製品,有足夠營養和份量,才能避免亂吃零食。而正餐要吃的澱粉,則儘量選擇全穀雜糧物或根莖類,愛吃白飯的我還是照吃,但已能漸漸減少。

聽說許多有找過營養師的人,都會發現要吃下比以往還要多的正餐內容,當我每天都被提醒菜還是吃不夠、蛋白質吃太少時,我真的是傻眼⋯⋯而這都是當我如實回報我所吃的內容,營養師才會給我這樣的建議,如果我背地裡偷吃了蛋糕、雞排,他雖然不知道,都會老老實實地在數字或身形變化表露無疑。

除了許多健身族群關注的Macros數值「巨量營養素」(蛋白質、醣類、脂類),也得留意維生素和水份,基本上還是離老教條不遠:均衡營食,但是日常生活就是會失衡、會忽略,而怎麼樣才均衡,也很少有頭緒。

所以我在找營養師之前,自覺吃得很健康、體重掉很快,但我一樣吃進了對我的健康並沒有太大幫助的過量優格(過量醣類)、燕麥奶(過量醣類)、水果(過量醣類)、堅果(過量油脂),太少的蛋白質和蔬菜,只要我一閃神沒有記錄一陣子,恐怕就又回到原本的狀態。

Regan建議的飲食,不是得花大錢買有機生菜或是蛋白粉、健康餐盒,反而許多健康餐盒在他計算下都不夠合格,一般自助餐、便利超商,選對內容,也能吃到該吃的營養,而吃到飽的火鍋也是一次好好吃下足夠營養、又飽足的餐種,只要選擇清淡一點的湯底,選擇生鮮食材、少一點加工製品,那些燙過蔬菜、雞肉或低油脂的肉類後,煮滾後還是能夠喝個一兩碗,選用基本醬料,混入醋、醬油、蒜、白蘿蔔泥、辣椒、青蔥、洋蔥,一樣很有味道、吃很飽。

藉由營養諮詢,也突破了我以往對健康料理的想法,因為烹調方式左右了攝取的養份,大多數人以為水煮蔬菜少負擔,以為減了油就沒問題,沒想到反而因此流失重要的鎂或鋅,這些成份都是對減重、維持健康很重要的元素,卻被白白浪費掉,像是吃火鍋時,為了養生不太喝湯,卻又沾了過多沙茶、過度調味的醬料,吃進不該吃的其他油脂糖類製品,本末倒置不自知。

所以我平日改為加入一點油(大概一茶匙5克)來油炒蔬菜,再加入一點水來水炒,若不喜歡吃油炒,也能夠低水量來炒,儘量鎖住大部份養份,吃下去才有意義!

基本上油炸類已不太碰,含糖飲料也不碰,這是因為抽血報告給我的驅動力夠大,才能夠完全狠下心不吃,但神奇的是,並非不能碰,營養師讓我在游泳前後,建議喝下含糖飲料,能讓體力有較好續航力,甚至偶爾也可以吃超商霜淇淋、甜點做為comfort food,而且還要補充足夠蛋白質,才不會在其他時間因為飢餓感而亂吃零食,基本上就是拿著紅蘿蔔在驢子前面趕路,想要喝含糖飲料、冰淇淋?就去運動吧!

不過以前愛吃的洋芋片、油炸食品、加工食品、加工醬料、調味飲料果汁已在日常生活中漸漸抺去,甚至麵包、麵條也漸漸減少,唯有烏龍麵和義大利麵可以偶爾點綴我的生活。

有時候,就是吃不夠或吃不下,那就不要太勉強自己,若就是沒吃水果或蔬菜,市面上有些平價品牌都能夠彌補,現在盛行吃保健食品,每日也得儘量攝取足夠維生素C、纖維質,但是藉由食材的營養還是最全面。

在和Regan營養師配合以前,我自己使用不到一個月的MyfitnessPal記錄已先瘦了4、5公斤,體重明顯掉了,其他健檢數據卻不理想,而且外觀看不出來有什麼變化。但是諮詢大約過了2個月後,體重雖然才掉了4公斤,且過程起起伏伏,但我的腰圍已經少了6公分,在撰寫本文時,我的腰圍已比3個月前少了7.5公分,許多褲子已開始鬆垮,才一兩週沒見到的朋友,則說怎麼比上次又再瘦一點,視覺上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。

然而我本來苦苦追求控制一個數字,卻意外讓我另一個因遺傳性基因而有的慢性病,必須長期服藥,反而有了逆轉。

由於我開始感到頭暈,但還是持續正常服用,在追蹤約一個多月,我向醫師提出數據,了解是否要減藥才能減緩不舒服,這些都是Regan提醒我要做好追蹤,才能夠有依據讓醫師判斷,醫師當下再量測,的確感到很驚訝,很意外在短時間內有了這樣的變化,醫師甚至認為我可以不再服藥,但仍希望能持續觀察一陣子後,再做停藥的決定,因此我成功減少服藥,不過我不敢大意,畢竟另一個數字還是讓我有所警惕。

我曾經在訊息問Regan,為什麼網傳吃某品牌的藍莓錠就能讓眼睛耳清目明,他沒有在當下回應我,而是在某次諮詢快結束時、拿出紙筆,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,花了一大段時間邊畫邊向我解釋了眼睛需要的蛋白質、視紫質、花青素驅動等複雜迴路,也提醒我不同品牌在研發製造的主力內容和成份,可能哪些比較有幫助一點,避免盲從跟眾,因為他自己也必須做些功課才能更完整地回應我,而不是當下回應「有用、沒用」的答案。

從那樣我就很感謝朋友的推薦、和自己的決定,認識了Regan,而我目前雖然因為個人因素,先暫停和Regan的諮詢,仍一直還有再次諮詢的準備,這也是我推薦大家在找營養師時,不要擔心的關鍵,許多人會不敢按下暫停鍵、回絕或結束關係,我也曾擔心是否會因為暫停而走回頭路,但2個月過去,我同時大膽嘗試、小心控制,運動量也有增加,比起以前大量依賴Regan,我更能判斷平時要吃的東西,但是這也是因為和Regan建立起來的經驗記憶才有的小小能力。

我還是很期待再次和他對談的諮詢時刻,畢竟專業的觀點,仍會比當事人更能看清問題,Regan目前人在高雄,除了面對面諮詢,也有做線上諮詢服務,所以跨縣市或國家應是不需擔心,歡迎參考他的「根式營養」網站,或是透過臉書私訊和他聯繫,那也是我的起點。

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感想心得,並非推銷或業配,祝福各位身體健康!

One thought on “為什麼要找一位營養師來管我吃什麼?”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